
許多人在討論網路行為時,都特別強調網路的科技面,雖然我們無法忽略「網路」這個不同於其他媒體運作方式的新興媒體本身對於我們行為表現上的影響,但我們必須認清一點﹕是人在使用網路,而不是網路決定人的行為。在最後,我們還是必須回到「人」的討論,正如某品牌手機的廣告詞﹕科技使終來自人性。
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網路上的「顯性行為」並不是因為網路出現才使得人產生的新行為,它通常是已經存在了,只是透過網路本身的特性加以放大凸顯。而其中網路匿名的特性使得人們得以隱藏自己,免除個人的曝露,這是網路世界與現實世界最大的差異點了。
電腦對於網路世代的青少年來說,有求必應,彷彿是全知全能的神;滿足需求不囉唆,是理想中的父母角色;無時無地傾聽內心吶喊,是最忠誠的朋友。至此,青少年的認同對象又多了一個,只要開機上線,人格立刻與網路整合,對話框與文字是形塑人格的基本且有利的工具,而對於工具操弄技巧的好壞,將取代真實世界的有形打扮與固有的習性。不過要小心的是網路世代也是一個充滿真實謊言的世代,傳統人格統整的基因密碼被滲入了高度的不確定性,天使與魔鬼的化身共處一室,零碎、切割與片面的人格型態成為主流,多工、平行與跳躍式的思維模式將人格的原型重組,在藍色憂鬱的簾幕舞台前,演出右派的鮮黃色進步,只要不當機,不重置,當下即永恆。
網路的事界多采多姿,每個曾經走入網際網路的人,必定會流連忘返,而網路心理與網路上癮,卻是網路生活的另一面,值得我們留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網路帶給現代人的生活似乎大多數是正向的,但仔細思考後,因為它的便利性及隱密性卻又造成我們的困擾。現實生活無法與不敢嘗試的事情,只要一上網情形就改變了,事後想想有些後悔,無形中網路對於我們的影響足以改變我們的知覺與行為。
目前即為流行的線上遊戲,藉由此種的遊戲性質所衍生的線上人格,網路上所形成的印象線索與個人塑造給別人的印象,和現生活的截然不同,而網路所具有的一項特質:可以對自己的線上人格做明顯的改變,如`變換身份、性別等等。這樣的特性亦產生了網路媒體的毒害,跟隨著人群,以是而非,從眾行為明顯轉移到線上世界。 而網路上癮所帶來的反效果,也是值得我們網路使用者注意,根據研究顯示,長時間的上網,不但有礙身心健康,更易形成與現實生活的隔離,包括減少與家人的溝通、因為網路的資訊豐富,並隨手可得,現實生活的人際互動相對降低,轉而尋求上網,離線後易使人愈來愈孤單,網路生活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必備糧食亦是基本能力,希望網友上網之餘,能回到自己的現實生活。
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網路上的「顯性行為」並不是因為網路出現才使得人產生的新行為,它通常是已經存在了,只是透過網路本身的特性加以放大凸顯。而其中網路匿名的特性使得人們得以隱藏自己,免除個人的曝露,這是網路世界與現實世界最大的差異點了。
電腦對於網路世代的青少年來說,有求必應,彷彿是全知全能的神;滿足需求不囉唆,是理想中的父母角色;無時無地傾聽內心吶喊,是最忠誠的朋友。至此,青少年的認同對象又多了一個,只要開機上線,人格立刻與網路整合,對話框與文字是形塑人格的基本且有利的工具,而對於工具操弄技巧的好壞,將取代真實世界的有形打扮與固有的習性。不過要小心的是網路世代也是一個充滿真實謊言的世代,傳統人格統整的基因密碼被滲入了高度的不確定性,天使與魔鬼的化身共處一室,零碎、切割與片面的人格型態成為主流,多工、平行與跳躍式的思維模式將人格的原型重組,在藍色憂鬱的簾幕舞台前,演出右派的鮮黃色進步,只要不當機,不重置,當下即永恆。
網路的事界多采多姿,每個曾經走入網際網路的人,必定會流連忘返,而網路心理與網路上癮,卻是網路生活的另一面,值得我們留意。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網路帶給現代人的生活似乎大多數是正向的,但仔細思考後,因為它的便利性及隱密性卻又造成我們的困擾。現實生活無法與不敢嘗試的事情,只要一上網情形就改變了,事後想想有些後悔,無形中網路對於我們的影響足以改變我們的知覺與行為。
目前即為流行的線上遊戲,藉由此種的遊戲性質所衍生的線上人格,網路上所形成的印象線索與個人塑造給別人的印象,和現生活的截然不同,而網路所具有的一項特質:可以對自己的線上人格做明顯的改變,如`變換身份、性別等等。這樣的特性亦產生了網路媒體的毒害,跟隨著人群,以是而非,從眾行為明顯轉移到線上世界。 而網路上癮所帶來的反效果,也是值得我們網路使用者注意,根據研究顯示,長時間的上網,不但有礙身心健康,更易形成與現實生活的隔離,包括減少與家人的溝通、因為網路的資訊豐富,並隨手可得,現實生活的人際互動相對降低,轉而尋求上網,離線後易使人愈來愈孤單,網路生活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必備糧食亦是基本能力,希望網友上網之餘,能回到自己的現實生活。
影片中說明了現實生活的人際互動相對降低,轉而尋求上網,離線後易使人愈來愈孤單,無法回到自己的現實生活,演變出許多社會問題真的值得大家去省失!
回覆刪除